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微信24小时上下分捕鱼电玩城 > 新闻动态 >

林老师临床经验总结丨腰痛丨调和阴阳为总纲,注重动态调整药物剂量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0:45    点击次数:70

作者简介:林佳明,主任医师,工作21年,崇尚仲景经方医学,善用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。

腰痛是指以腰部(包括腰椎、腰肌、脊柱两侧及腰骶部)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,可伴活动受限、下肢麻木等表现,严重时影响站立、行走等日常活动。

其核心病机为“不通则痛”和“不荣则痛”。

不通则痛指外感风寒湿邪、湿热之邪,或外伤、劳损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受阻,气血瘀滞;

不荣则痛多因先天禀赋不足、年老体衰、久病或房劳过度,导致肾脏精气亏虚,腰府失于滋养和温煦,引发疼痛。

一、林老师的学术思想与腰痛治疗核心  

林佳明主任医师深耕经方二十余年,崇尚仲景六经辨证,提出“兴阳、温阳、扶阳”的学术思想,强调“本气自病”和“先后天两本并重”。

在腰痛治疗中,他以调和阴阳为总纲,避免纯温燥助热或寒凉伤阳。

注重动态调整药物剂量,尤其善用附子、茯苓、白术等药,体现“扶阳抑阴,渐次温通”的治法。

 二、六经辨治腰痛的体系与案例详解 

 1. 太阳太阴合病:寒湿凝络,督脉不利

辨证要点:腰痛冷痛、沉重如带五千钱、恶风怕冷、舌淡苔白腻。  

案例:64岁女性,腰痛十余年,冷痛牵及两侧,左下肢麻木,脉寸浮尺沉细。 

方药:肾着汤合葛根汤加减  

干姜:《本经》谓其“温中止血,逐风湿痹”,温太阴之寒湿。  

茯苓、白术:《本经》载茯苓“主胸胁逆气,利小便”,白术“主风寒湿痹”,二者分消水湿,通利腰脐。  

葛根、桂枝:解太阳经腧之邪,《本经》言葛根“主消渴,解诸毒”,桂枝“治上气咳逆”,升津舒筋。  

疗效:针灸配合中药5剂后腰痛显著缓解。  

 2. 少阴太阴合病:阳虚寒凝,兼血虚水盛

辨证要点:腰骶冷痛、遇风加剧、汗出恶寒、便干非燥(太阴失运)。  

案例:38岁女性,腰痛12天伴足凉手麻,眠差苔白腻。  

方药:桂枝加附子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  

蒸附片(30g,先煎):《本经》称其“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”,温少阴命门之火。  

黄芪(75g)、白芍(30g):黄芪“补虚”,白芍“除血痹”,调和营卫。  

白术(60g):《本经》谓其“主风寒湿痹”,超大剂量通阳化饮,治太阴便干。 

疗效:14剂后腰痛消失,手足转温。  

 3. 厥阴太阴合病:寒热错杂,冲任失调 

辨证要点:腰痛伴月经不调、焦虑口干、上热下寒(喜热饮但心烦)。  

案例:更年期女性腰痛伴失眠、潮红、自汗。  

方药:二仙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  

仙茅、淫羊藿:《本经》归为“利阴气”之品,温肾阳而调冲任。  

黄柏、知母:《本经》载黄柏“主五脏肠胃热结”,知母“除邪气”,泻火滋肾阴。  

疗效:21剂后潮红失眠悉平,腰痛自除。  

 三、核心用药的《神农本草经》药性解析  

1. 附子     

《本经》性味功效:辛温,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散寒     

林老师应用要点:从15g起始渐增至75g(先煎),温少阴命门之火,针对腰冷彻骨、脉沉微之证,体现“渐次温通”之法  2. 白术     

《本经》性味功效:苦温,主风寒湿痹、止汗除湿     

林老师应用要点:重用至60g通阳化饮,专治太阴水饮停滞所致之"便干非燥"(虚性便秘),以健运中焦而利腰脐  3. 茯苓     

《本经》性味功效:甘平,主胸胁逆气,利小便而健脾     

林老师应用要点:常量30-90g配伍白术,分消腰脐水湿,化解腰部沉重如带五千钱之湿痹  4. 桂枝     

《本经》性味功效:辛温,治上气咳逆,通利关节     

老师应用要点:合葛根(60-120g)解太阳经腧之邪,舒筋脉以除项背腰脊挛痛  5. 狗脊     

《本经》性味功效:苦平,主腰背强急,强筋骨而利俯仰     

老师应用要点:作引经药直入督脉,尤善治疗腰骶冷痛伴晨僵者 

 四、治疗特色与中医底层逻辑 

1. 动态调量,阴阳互求:  

附子由小剂量(15g)渐增(75g),避免燥热伤阴;

白术量大力专(60g)通阳化饮,体现“阳中求阴,阴中求阳”之旨。  

2. 六经传变,方证相应:  

太阳用葛根汤解表通络;

少阴用附子温命门;

太阴重用术、苓运脾化饮;

厥阴以二仙汤调寒热。  

3. 本气自病,扶阳为先:  

腰痛日久必伤肾阳,以附子、狗脊、杜仲“兴阳”,恢复“气复返则生”的生理循环。  

4. 经方叠用,直击病机:  

如肾着汤(除湿)合四逆汤(温阳),或桂枝加附子汤(调和营卫)合当归芍药散(养血利水),多法并行。  

 五、总结  

林老师主任医师的腰痛治疗体系,以六经为纲,阴阳为目,深植《内经》《本经》的底层逻辑:  

辨三阴三阳之界,精准区分太阳寒湿、少阴阳虚、太阴水饮、厥阴寒热;  

用药法《本经》性味,以附子兴少阴之火,白术通太阴之滞,茯苓利腰脐之湿;  

剂量动态权衡,渐次温通而不助热,扶阳抑阴以复本气。  

其案例验证了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的仲景精神,为现代腰痛治疗提供了经方范本。

撰稿:林佳明老师学术传承组

审核:林佳明

林佳明,主任医师,致力于通过分享,互动,问答,帮助更多人学习中医,学习经方,帮助到更多身边人,造福一方百姓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我的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