湾区童谣之星⑧ | 《围楼飘出哎哆歌》:童声唤醒围楼记忆
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密码,童谣是童年记忆的载体。当客家围楼的斑驳砖墙与孩童的清脆歌声相遇,便诞生了充满烟火气的《围楼飘出哎哆歌》。
由杨英作词、李正中与黎欣作曲的客家童谣《围楼飘出哎哆歌》,以韶关始兴方言“哎哆”(意为“很多”)为情感纽带,通过孩童嬉戏的视角,将围楼的厚重历史与山歌的鲜活韵律巧妙融合。260余座围楼的回声、客家伢仔追逐蝴蝶的欢笑,都被装进了这首“会跳舞的童谣”里。
2025年岭南童谣传唱征集活动“湾区童谣之星”第八期,采访了词作者、始兴县文化馆馆长杨英,听她讲述如何用“四方天地间的歌声”,唤醒客家人共同的乡愁记忆,让围楼文化在童谣中生生不息。
用客家童谣记录围楼岁月回响
在"中国围楼文化之乡"的韶关市始兴县,260余座完好的围楼(其中不乏国宝级、省宝级文物)如明珠般散落乡间,四四方方的楼宇里,藏着客家人世代相传的淳朴与勤劳。
2024年春天,始兴文化馆的工作者与江西大余音乐人组成创作团队,他们血液里流淌着相同的文化基因——那些在围楼庭院追逐的童年,那些随山风飘荡的客家歌谣。
杨英表示,主创团队的创作灵感源于一次非遗调研。看着孩子们在围楼里嬉戏,老人们倚着斑驳砖墙哼唱山歌,大家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围楼里唱歌,声音撞在斑驳的墙面上,又从窗口、天井飘向远方,那种“四方天地间满是歌声”的画面,瞬间点燃了创作火花。
“哎哆”是始兴话里“很多”的意思——围楼里有很多人、很多歌、很多欢乐,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词。主创团队想通过孩子的视角,把围楼文化的厚重、客家山歌的鲜活,都装进童谣里,让更多人听见始兴的声音。
一首童谣解锁两代人的记忆
主创团队在音乐的编排、MV的拍摄花费了大量心思,核心是让童谣里的童趣与“围楼”文化的底色,通过孩子们的肢体语言自然流淌。舞蹈则加入孩子们熟悉的游戏感——拍手、追跑、搭小火车,让他们觉得“这不是表演,是在玩一首好听的歌”。这种“无压力的沉浸”,才能让客家童谣的根,悄悄扎进孩子心里。也让围楼的烟火气与哎哆歌的生命力,通过音乐舞蹈的形式真正“飘”进观众心里。
歌曲发布后,最让主创团队感动的是孩子们的反响。在学校里,孩子们会围着老师问“围楼里真的能听到回声吗”;由于曲调简单又欢快,孩子们容易学会也比较喜欢,课间走廊总飘着"哎哆歌"的旋律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许多在外打拼的客家人留言:听了围楼飘出哎哆歌,让人想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。
这支童谣像一把时光钥匙。对孩童,它是认识围楼的文化启蒙;对游子,它是唤醒乡愁的月光宝盒。团队主创感慨:"我们本想给孩子种颗文化种子,没想到长成了连通古今的榕树。"
童谣的生命力源于扎根泥土
回望创作历程,主创团队最深的体会是:好的童谣,要脚踩土地,眼望孩子。
从本土文化里找根:围楼是始兴的魂,山歌是客家的韵,把这些最熟悉的元素写进歌里,童谣就有了独特的“身份”;
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:“追蝴蝶、搭城堡、摘果果”这些童年场景,能让童谣充满生命力,毕竟,孩子才是童谣最好的“听众”;
留住方言的温度:“哎哆”这样的方言词,是地域文化的密码,让童谣不仅能唱,更能“说话”。
当听到孩子们唱起“围楼飘出哎哆歌”,那些藏在围楼里的故事、那些回荡在山间的歌声,正顺着歌声慢慢走进更多人的心里。文化的传承,就在潜移默化间完成。
围楼飘出哎哆歌
作词:杨英
作曲:李正中、黎欣
演出单位:始兴县文化馆、始兴县实验小学
导演:朱艳萍
选送地区:韶关市
推荐单位:韶关市文明办
【歌词】
客家伢仔就爱唱歌
唱起了山歌就哎哆哆
哎哆哆喂!
哎哆哆,哎哆哆哆
哎哆哆,哎哆哆哆
客家伢仔就爱唱歌
唱出生活个好年头
哎哆围楼里就唱山歌
围楼飘出哎哆歌
哎~围楼飘出哎哆歌
哎哆哆,哎哆哆哆
哎哆哆,哎哆哆哆
学学公鸡喔喔叫
逗逗小狗摇尾巴
哎哆院里搭起小城堡
细妹闹得就哎哆哆
哎~细妹闹得就哎哆哆
哎哆哆,哎哆哆哆
哎哆哆,哎哆哆哆
爬上果树摘果果
酸酸甜甜装的满兜兜
哎哆花丛追着蝴蝶跑
小脚踩得就哎哆哆
哎~小脚踩得就哎哆哆
(副歌)
哎哆围楼里唱山歌
山歌唱了几谷箩
开开心心唱山歌
围楼飘出就哎哆歌
哎哆围楼里唱山歌
山歌唱得乐心窝
嘻嘻哈哈唱不停
围楼飘出就哎哆歌